close
From:自由時報
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
心臟猝死是校園常見的致命疾病,醫師表示,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在新生兒佔0.6至0.8%,中、小學學童則為0.3%,但少數人因為症狀輕微而不自知,加上後天的心臟疾病,及潛藏的心律不整危機,平均每一所學校都可能會有1人以上發生猝死,但校園相關急救設備及人員訓練卻不足夠,相關單位應重視。


台北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陳銘仁昨日在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「兒童與青少年運動與休閒安全」研討會上表示,根據教育部軍訓處統計,91年至93年,國小至大專校園共有2219人死亡,其中因疾病因素死亡計有578人,佔27 %。


陳銘仁指出,校園中可能致命的急症包括氣喘、窒息、過敏性休克、痙攣、中風、骨折、出血、頭部脊椎受傷、中暑、低體溫及猝死等,其中又以猝死最常見。


造成猝死的疾病有肥厚性心肌症、冠狀動脈發育異常、主動脈剝離、心肌炎及先天性主動脈狹窄等,但這些心臟病多無法在一般的學校體檢中篩檢出來,成為校園隱形殺手。


更令人憂心的是,國內學校相關急救訓練及設備明顯不足,陳銘仁表示,許多教職員甚至體育老師或教練均未曾接受過完整的CPR(心肺復甦術)訓練,大部分學生在發生急症時,第一時間均無法獲得立即的急救,等救護車送到醫院多已回天乏術。


至於要如何防範校園猝死?陳銘仁表示,除了校園需有受過急救訓練的教職員之外,平時亦應建立學生身體狀況記錄卡,了解學生有無家族心臟病史,及長期服用藥物治療控制疾病,尊重學生對自己身體適能狀況的評估進行活動,最好不要讓學生集體做同一強度的跑步,更忌諱盲目、一次又一次幾近於體罰的反覆訓練,當學生出現上氣不接下氣、臉色蒼白、呼吸急促及腳步混亂等狀況時,就要立即停止活動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gchu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